十政辦發〔2017〕87號
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十堰市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行動方案的
通 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十堰市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行動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17年10月19日
十堰市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行動方案
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山區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和轉型發展,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鄂政辦發〔2017〕62號)J神,現制定十堰市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牢固樹立綠色發展和Q產業鏈開發理念,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企業增利為目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構建綠色高效生態特色產業體系為主攻方向,圍繞“61”產業強農計劃,按照“調結構、轉方式、擴規模、增效益”的基本思路,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突破性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加速推進十堰農業提質增效和轉型發展。
(二)基本原則。一是面向市場,突出特色。突出茶葉、中藥材、草牧業、水產(飲)品、蔬菜(含食用菌、魔芋、高山蔬菜)、林果等重點特色產業,大力開發具有十堰特色的綠色有機農產品,把綠色有機農業打響打亮,做大做強;二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按照分區域定位、分產業規劃、分類型指導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優化產業規劃,明確主導產業和主攻方向,在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上,做到宜初則初、宜J則J,擴規與提質并重;三是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加強政府規劃指導、政策誘導、示范引導、優質服務;大力培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小微企業,推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促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四是綠色高效,協調發展。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加速轉變發展方式,著力開發生態經濟兼備型的特色農產品,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大特色農業資源和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節本降耗,提質增效,推進山青、水秀、民富、縣興的協調統一。
(三)主要目標。力爭到2020年,Q市綠色高效農業生產基地面積達到600萬畝,六大重點特色產業綜合產值均達到10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Q口徑)達到1000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以上;特色產業對農民收入貢獻率達到60%以上,以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基本形成,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產值過B億元的縣(市),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培植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知名品P,把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建成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和Q省重要增長J的新興骨干產業。
二、優化產業布局
(四)明確產業定位。堅持從山區實際出發,按照省政府關于打造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的要求,以“兩帶一園”(竹房綠色有機農業產業帶、漢江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帶、城郊市郊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園)綠色生態特色產業空間布局為框架,以“61”產業為重點,以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把我市建成Q省乃至Q國具有重大影響的生態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五)優化區域布局。根據Q省農產品加工業總體規劃要求,結合我市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潛力等因素,分縣(市、區)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規劃布局是:丹江口市水產(飲)品產業區,重點開發以水果、飲品、水產、肉牛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鄖陽區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區,重點開發以畜牧業、林果、蔬菜、特色糧油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鄖西縣草牧林果產業區,重點開發以馬頭山羊、中藥材、林果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房縣道地農產品產業區,重點開發以中藥材、食用菌、黃酒、草牧業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竹山縣綠色食品產業區,重點開發以茶葉、中藥材、水產、鄖巴黃牛、豆雜糧等為主的綠色農產品加工業;竹溪縣有機食品產業區,重點開發以茶葉、中藥材、魔芋、草牧業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市城區及城郊休閑觀光農業區,重點開發J品設施園、休閑觀光農業和農業物流。
三、開發重點產品
(六)水產(飲)品加工。加速推進華彬高端礦泉水和農夫山泉三期C凈水加工項目,到2020年,Q市C凈水加工能力達到50萬噸,年產值達到150億元以上;充分利用木瓜、林果等特色資源,支持渝川生物等企業做大做強,積J引進境外知名企業,大力發展果品飲料加工,到2020年,Q市加工能力達到5萬噸,加工產值達到20億元;發揮我市釀酒業資源多、原料好、文化底蘊深的優勢,支持廬陵王酒業、梨花村酒業、武當酒業等企業大力開發加工黃酒、白酒、果酒等酒類加工,到2020年,Q市酒類加工能力達到5萬噸,加工產值達到40億元以上。利用我市豐富的優質水產資源,支持博奧水產、海豐漁業等企業加大水產品深加工力度,Q市水產品產量達到5萬噸,產值達到20億元以上。到2020年,Q市水產(飲)品加工業產值從目前的50億元增加到230億元,把我市建成水產(飲)品業加工大市。
(七)茶葉產品加工。利用我市茶葉品質好、有機茶特點突出的優勢,鞏固名優高檔綠茶加工,大力發展優質普通綠茶,擴大紅茶、黑茶、茶工藝品、茶食品、茶多酚等茶葉提取物加工規模,積J開發附加值高的終端產品,提高茶葉資源綜合利用率和附加值。支持竹房B里茶葉長廊建設,加速推進武當道茶產業園區項目建設,支持龍王埡茶業、梅子貢茶業、圣水茶業等茶葉龍頭企業技術升級、擴規提能,扶持茶葉小型加工企業加快發展。到2020年,Q市茶葉加工能力達到3萬噸以上,其中以綠茶、紅茶、黑茶為主的初加工能力達到2萬噸,以茶葉提取物、茶飲料、茶工藝品、抹茶、茶葉功能性產品為主的茶葉深加工能力達到1萬噸以上,Q市茶葉產業加工產值達到100億元,努力把十堰建成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中國道茶谷”。
(八)中藥材加工。發揮我市“華中藥庫”的天然優勢,重點支持神農本草、天圣醫藥、武當動物藥業、三鑫生物、長江醫藥產業園等企業中藥材加工項目建設。擴大中藥材飲片初加工能力,加大北柴胡、白芨、七葉一枝花等名貴中藥材J深加工開發力度,大力發展以中藥材為原料的水針劑、丸劑、分散劑、片劑等中成藥加工,以中藥材有效成分為原料的生物制藥、獸藥等J深加工和中藥保健藥品、食用藥膳等特色藥品加工,積J搶占中藥材深加工產品市場。到2020年,Q市中藥材年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加工產值由目前的35億元增加到100億元,把十堰“武當藥谷”打響打亮。
(九)蔬菜加工。利用我市食用菌、魔芋、高山蔬菜、山野菜等優勢特色資源,圍繞初加工產品上檔次、J深加工擴規模,提高蔬菜加工轉化率,實施GJ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支持蔬菜初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興建蔬菜倉儲和加工車間,重點開發凈菜、切割菜、速凍蔬菜、腌制蔬菜、干制蔬菜、脫水蔬菜等產品,大力開發魔芋面條、蔬菜膨化食品、美容蔬菜等功能蔬菜食品。支持武當山珍、伏龍山珍、裕源集團、渝川公司等企業擴大食用菌加工能力,積J開發木耳粉、魔芋粉、即食食品、菜脯、菜醬、方便面料包、蔬果飲料等J深加工產品。引進境外果汁加工大企業,來我市開發濃縮果蔬汁、健康營養飲料、食品添加劑等深加工產品。到2020年,Q市蔬菜加工能力到100萬噸,蔬菜加工產值由目前的40億元增加到100億元以上。
(十)畜產品加工。加快推進正大集團B萬只山羊產業化項目,支持武當農夫公司3萬噸生豬初加工及冷鏈產業鏈項目建設,加快發展肉制品分割、冷凍制品、熟食肉制品J加工,盡快實現畜產品規模化加工零的突破。加快謀劃推進市級畜產品加工園區項目,力爭早日開工建設。支持神農蜂語等蜂產品加工企業擴大加工規模,研發新產品。規范改造現有小型畜產品加工企業,促進其加快成長,引進大型畜產品加工企業來我市建設生產加工基地。到2020年,Q市年加工山羊100萬只、生豬100萬頭、肉牛10萬只,畜牧業加工產值力爭由目前的10億元增加到60億元。
(十一)特色糧油加工。利用我市豐富而D特的薯類、豆雜糧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紅薯為主的淀粉及其深加工產品,支持鄂魯淀粉公司擴大加工規模,引進工藝設備,提高紅薯加工能力,開發紅薯系列產品。支持竹溪貢米、鄖陽胭脂米、秦巴金玉米等特色糧食加工企業開發生態功能食品。加快改造傳統小型油料加工作坊,通過技術升級和規模擴張,盡快成為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木本油料加工,利用現有的核桃、油菜、油橄欖、油用牡丹等資源,支持現有加工企業擴大規模,提質降耗,增強產品競爭力;引進有實力的知名企業來我市投資木本油料J深加工,重點開發特種油、專用油和化妝用油,積J發展油脂系列產品。到2020年,Q市特色糧油加工產值力爭由目前的10億元增加到60億元以上。
(十二)農業生物質加工。把發展低碳生物質產業作為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內容,合理發展木材制造業、生物有機肥、生物質能源等農業生物質加工。依托興田生物、嘉博文生物、沃優生物等企業,利用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生產加工有機肥、生物肥、專用肥,實現變廢為寶、資源有效利用。到2020年,Q市生物有機肥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以上;積J發展沼氣和生物質氣(液、固)體燃料,到2020年,Q市生物質加工產值力爭達到50億元以上。
四、實施重點工程
(十三)實施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創建工程。根據農特產品市場變化趨勢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原料的需求狀況,重點建設一批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為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開展萬畝專業鄉(鎮)創建活動。從2017年起,每年在Q市選擇15—20個鄉(鎮),每個鄉(鎮)用2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單個產業規模萬畝以上(山羊養殖達到萬頭以上)的專業化原料生產基地;積J爭創GJ及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大竹房B里有機茶長廊和漢江B里林果長廊建設,推進區域化規模經營,力爭到2020年,我市茶葉、食用菌、柑桔、馬頭山羊等主要特色產品均成為GJ或省級“特優區”;加強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研發推廣力度,Q市每年新制定5個以上農業標準。大力推進基地標準化生產,優質農產品比例由2016年的45%提高到80%以上,標準化基地由120萬畝增加到300萬畝以上;強化低產低效基地改造,采取品種改良、土壤改造、加強管理、設施配套等措施,每年改造老基地15萬畝以上,提高基地素質和產出效益,2020年,Q市特色產業基地按投產面積計算,畝平產出達到4000元以上,標準化基地達到6000元以上。
(十四)實施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工程。以農產品加工園區為紐帶,完善園區基礎設施,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加快園區擴規升級,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提質增效。加快重點園區建設,支持丹江口市水都加工園、鄖陽區(長嶺)市級農產品加工園、房縣曉陽和北城農產品加工園、竹溪金銅嶺農產品加工園、竹山縣鄧坪農產品加工園、張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城區市級畜產品加工園區加快發展,力爭均成為省級重點農產品加工園區,以此輻射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提速增效。培植農產品加工大縣(市),支持丹江口市、鄖陽區爭創Q省農產品加工大縣,支持房縣、竹溪、竹山建設為B億農產品加工縣,到2020年,丹江口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250億元以上,鄖陽區達到200億元,房縣、竹山縣、竹溪縣農產品加工產值均達到100億元以上,張灣、茅箭農產品加工產值均達到60億元,鄖西縣達到40億元。
(十五)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市政府從六大特色產業中選擇10-12家有代表性的企業重點扶持,通過3-5年努力,使其成為Q市特色產業的領軍企業,每個領軍企業主營收入達到10億元以上,其中過50億元的企業1家,過30億元的企業1-2家,領軍企業年總產值達到200億元;壯大龍頭企業規模。每個縣(市、區)選擇10-1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予以重點扶持,Q市培育過5億元的企業20家以上,過億元的企業100家以上,龍頭企業的規模和實力得到顯著提升;采取小型大規模方式加大小微企業扶持力度,引導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組建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到2020年,Q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00家以上,以此形成以領軍企業為引擎,以省市級龍頭企業為骨干,以小微企業為基礎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我市生態、文化、種質等資源優勢,瞄準SJ500強、Q國500強、行業50強、上市公司、中國馳名商標等重點企業,大力開展農業招商活動,促進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借梯上樓,加快發展。
(十六)實施特色農業J品名P打造工程。把品P建設作為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提質增效的“倍增器”,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重點培育武當道茶、神農本草、馬頭山羊、丹江鲌魚、武當蜜桔、鄖陽木瓜、武當酒業、武當山珍、房縣小花菇、房縣黃酒等資源稟賦高、文化底蘊厚、產品特色顯、市場影響力大的知名品P。六大重點特色產業,每個產業都要培植一個國字號的區域公用品P。加大品P宣傳營銷力度。加強“三品一標”品P開發,每年新增“三品一標”品P20個以上,力爭到“十三五”末,Q市“三品一標”品P達到500個以上,農產品獲“中國馳名商標”件數達10個以上。
(十七)實施三產融合示范工程。加速推進加工園區帶基地、拓市場,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實現三產有機融合。重點建設丹江口市水產業、鄖陽區環水有機農業、房縣地標農業、竹溪有機農業、竹山綠色農業等5個現代農業園,加快鄖西特色農業及市城區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建設,把農業園區建成重要的旅游景區,結合Q市旅游產業規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一批集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養生度假于一體的鄉村民宿、農家樂和休閑山莊,把產業基地建成旅游景點,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鎮和特色村,加快丹江口市浪河鎮、鄖陽區茶店鎮、房縣土城鎮、竹溪縣水坪鎮等4個Q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鎮建設。力爭到2020年,Q市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達到20家以上,Q國休閑農業示范點達到5家以上,打造一個Q國休閑農業示范縣。
(十八)實施科技興特提質增效工程。堅持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轉型和提質增效。整合農業部門的人才技術資源,按產業分類,成立以S席專家掛帥,相關技術骨干為成員的專家團隊,每個團隊每年攻克1-2個特色產業開發中遇到的突出技術難題;加強技術合作,主動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引進GJ及省級專家團隊來我市設立技術研發中心或院士專家工作站,增強特色產業開發技術支撐能力;開展大規模技術培訓,采取多種形式,分級分類對基層干部、農技人員和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進行大規模技術培訓,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科技素質和水平,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力度,Q市每年培訓3萬人(次)以上;引導支持企業開展自主創新,研發新工藝,開發新產品,推廣新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含量;積J探索在特色產業主產區設立農技推廣中心,在重點鄉(鎮)設立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突破農業科技“Z后一公里”制約。
五、健Q保障機制
(十九)提高思想認識。發揮農業比較優勢,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是培植新型特色產業,把我市建成Q省區域性增長J的重要舉措,是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是Q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效途徑。各級各部門要站在Q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的重大意義,切實轉變觀念,統一思想,強化措施,扎實推進。
(二十)加強組織領導。農產品加工業涉及面廣、內容多、任務重,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各縣(市、區)都要建立“領導掛帥、部門牽頭、專班負責、各方配合”的組織領導機制,確保各項重點措施落實到位。建立市級領導聯系產業、縣(市、區)領導聯系企業制度,六大重點產業每個產業確定一名市領導,明確一個牽頭部門具體負責;一名縣(市、區)領導聯系2—3家重點龍頭企業,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各相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加強溝通協調,強化優質服務,合力推進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二十一)完善配套支撐體系。認真落實中央及省市扶持農業產業開發和轉型發展的相關政策,在Q市開展一次政策落實情況督導檢查,確保政策落到實處。制定出臺市政府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導各地加快發展。優化支農資金結構,統籌整合財政資金,加大農產品加工業支持力度。改進產業扶貧資金使用方式,對輻射帶動農民脫貧增收效果好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予以相應的資金支持。建立Q市農產品加工業信貸擔保體系,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建立健Q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加快建設Q市統一的農產品質量信用平臺,推進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Q。開展GJ及省農產品質量安Q示范縣創建活動,到2021年,所有縣(市)力爭都納入省級示范縣。
(二十二)加強檢查督導。建立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目標責任制和考核制,并將其納入“三農”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層層分解目標責任,建立分級考核制度,確保目標任務落實到領導、到部門、到單位、到人頭。加強檢查督導,市里定期不定期組織專班,深入各地進行巡回檢查,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清單,督促問題整改。加強年終考核,對任務完成好的縣(市、區),予以表彰獎勵;對未能完成目標任務和問題整改不力的地方,予以通報批評。